黎族藤编是将藤晒干、修剪后进行加工的一种民间编织活动,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而成的海南工艺品和实用品。黎族藤编以红藤、白藤为主要材料精心编制雕琢而成,主要品种有提蓝、夜箩、藤椅花盆架、字画屏风等284个藤制品种,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历史由来
唐代,广东儋州(今海南儋州)、琼州(今海口琼山)等地人们以野鹿藤编织成帘幕,有的还编有花卉、鱼虫、鸟禽等图案,工艺精细。开元至元丰年间(713~1085),岭南等地向朝廷进贡皮藤、五色藤盘。
清代初期,民间藤器作坊有了发展,织作藤器者增多。嘉庆十九年(1814)后,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原藤进口广东,海南沙贝村渔民首先编织席、椅、褥垫等藤器,生产更加兴旺。
20世纪以来,广东藤编除了海南外、广州、南海外,还发展到佛山、江门、石歧及东部地区,并以海南沙贝村、黄歧村为主,号称藤编之乡。
分布地区
目前海南藤编产地主要在陵水、海口、文昌、白沙、琼中、屯昌、琼海等地。
工艺特点
黎族藤编约有50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等4类,质地优良,经久耐用,大多采用原藤的浅黄色,或加工、漂白为白色、象牙色,显得柔和典雅,有些则配以咖啡色、棕色等。
相关阅读
海南某些地方,当地年轻人对这些传统文化和精湛技艺似乎不感兴趣,正在面临失传。现实生活中,黎汉同化的现象较普遍,这是一种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黎族同胞所使用的生产用品大多是从市面上购买的,这似乎已形成了一种习惯,藤编器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村里的老人在编织藤器了,黎族的藤编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政策与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黎族藤编逐渐复原了当初的繁荣,目前销售前景倍为看好。
techanchaxun
微信公众号
在微信里搜索【椰岛农事】或【techanchaxun】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可及时获取每日最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