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陶器是用粘土作为原料、以露天低温(800℃-1200℃)烧制、以手工泥条盘筑法制成器物,主要用于黎族的日常生活,其中有陶釜、陶罐、陶甑、陶碗、陶盆以及大型的蒸酒器等。传承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堪称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黎族陶器的历史
黎族陶器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考古学家曾在三亚、陵水一带发现了带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在东汉以后的史书中已开始记载黎族的祖先(俚人)在海南的活动情况,而且当时制陶术就早已传至海南岛,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
据海南文物部门统计,海南现已查明的古窑址有19处,其中有7处陶窑,1处陶瓷窑,11处瓷窑,它们分布在澄迈、陵水、定安、琼海、万宁、儋州、三亚、东方、乐东、白沙等10个市县。传承了久远历史的黎族制陶术,至今仍保留着露天烧陶的传统。
黎族陶器的特点
黎族陶器造型古朴、色彩单纯、孔隙度低、结构致密、光滑坚实。除了黎族自家使用外,如果作为纪念品,普通游客未必中意。
相关阅读
在黎族,制陶是妇女的“专利”,制陶术也只能传给女性,黎族有着“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吧,恰似古时的“男耕女织”,它充分考虑到男女双方的特性。
由于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瓷器、玻璃器、金属器、塑料器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产。现在懂得制陶的黎族艺人寥寥无几,制陶技艺濒临消亡。
为了更好的保护制陶这一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海南文化部门制定了一个“长期计划”,从2005年成立保护小组开始用5-20时间财政支持对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保护。
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昌江黎族手工艺制陶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